电影聚焦于神秘的心理学家

简恩·克努森导演 | 2015年1月7日

波特兰电影制作人大卫·比(David Bee)的新纪录片《弗兰克之歌》(Frank’s Song)就像一场爵士运动一样,时而慵懒,时而断断续续,有时有点拖沓。

事实是,要捕捉弗兰克·韦斯利50岁的千变万化的生活对任何一部电影来说都是一个艰巨的任务,他在大屠杀中幸存下来,在造船厂工作,成为一名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,写了很多书,在95岁高龄的时候,仍然是波特兰东南部霍桑地区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物。

弗兰克还痴迷于爵士乐。这位头发花白、身材矮小、总是面带微笑的90多岁老人经常被镜头捕捉到,他坐在椅子上,心不在焉地抓着自己的铜管乐器,很像一位抱着婴儿的父亲。那是在他没有用尽全力吹萨克斯的时候。“爵士乐不会让我死去,”他用带口音的女高音英语说道。

导演比在最近的一次采访中说:“整部作品被认为是一首延伸的爵士歌曲。”弗兰克的即兴演奏,如“暴风雨的天气”、“绸缎娃娃”和“不要再四处走动”,贯穿整部电影。

弗兰克出生于西里西亚,通过美国爵士乐爱好者学习英语。他深情地回忆起他在亚特兰大观看的路易斯·阿姆斯特朗(Louis Armstrong)的演出,那是在他逃离祖国德国和布痕瓦尔德(Buchenwald)集中营(纳粹在那里杀害了5.6万人)后不久。

1941年,弗兰克来到波特兰,在俄勒冈造船公司工作,当地的爵士乐可能是他留下来的原因。又或许是因为他靠近郁郁葱葱的韦尔诺尼亚,所以他在那里建了一个实用的小木屋。其中包括一个地下藏身处和一些口粮,以防纳粹回来抓他。

然而,1944年,他加入了美国陆军,回到德国,帮助解放他有幸逃脱的那个集中营。

在《弗兰克之歌》中,这一事件的转变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充实,他追求心理学博士学位的原因也没有得到充分的阐述,他几十年来一直在写作和教学心理学。在这部影片中,他的职业只是被顺带提到。

尽管如此,这部电影成功地传达了弗兰克独特的生活方式。弗兰克的朋友兼非官方看护人安迪·蒙内斯医生回忆说,有一次弗兰克来到他的急诊室寻求治疗。弗兰克不再是医生通常那种恐惧而疲惫的病人。恰恰相反,莫奈斯说:“在急诊室里,谁会闲逛、微笑、吹口哨唱歌?”

去年12月,这部电影在波特兰好莱坞剧院的放映吸引了200人,不久将在俄勒冈犹太博物馆——大屠杀教育中心和其他场所放映——这是对自由精神的恰当致敬。

标签:校友